我們在生病的時候,經常因為種種原因自己去藥店選擇成藥來服用。但成藥種類可就多了去了,藥物說明書上寫的明明白白,但對于中成藥來說,同樣一個名字的藥物(例如藿香正氣),卻有不同類型的劑型(有藿香正氣水、藿香正氣丸、藿香正氣膠囊等),這些劑型都有什么區別呢?
且隨我一一去弄個明白。
有專家解釋說,劑型是根據藥物性質、用藥目的和給藥途徑,將原料藥加工制成適合于醫療和預防應用的形式。劑型的不同,可能導致藥物的作用性質和速度,從而影響藥物的臨床療效。
古代名醫李東垣認為:“湯者,蕩也,去大病用之;散者,散也,去急病用之;丸者,緩也,舒緩而治之?!?/span>(元·王海藏《湯液本草·東垣用藥心法》)
當然,上述所論,只是一般而言,并非絕對,如治急病的丸劑就有安宮牛黃丸、蘇合香丸等,而湯劑作用緩慢的也很不少。因此,選擇合理的、適合自己的藥物劑型是保證和提高藥物療效的關鍵。
論文《中藥劑型改革探討》中曾提出:由于病有緩急,證有表里,須因病施治,對癥下藥,因此,對劑型的要求也各有不同;同時,同一藥物因劑型不同,給藥方式不同,會出現不同的藥理作用;合理的劑型可以增加療效,減少毒副作用。如安宮牛黃丸是治療溫病重癥的中成藥,劑型為大蜜丸,對重癥昏迷病人不能口服給藥,影響療效的發揮,研制成“清開靈”注射液和滴鼻劑,克服了不能口服給藥的缺點,藥效加強,成為速效制劑;又如雷公藤片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,療效明確,但卻對生殖系統有毒性,改制成雷公藤緩釋片后,即提高了療效,又降低了毒副作用。
總之,從防病治病的角度選擇劑型,一般是欲發揮速效作用可將藥物制成口服液劑、合劑、氣霧劑、舌下片、保留灌腸劑和注射劑;欲使作用緩慢持久者,可將藥物制成蜜丸、緩釋片劑、長效制劑等;外用時,可制成乳劑、油膏、外用膜劑、橡膠膏劑、涂膜劑等;局部粘膜用藥可選用拴劑、膜劑等。
所以,中醫中藥從來不是只有湯藥的,而是根據疾病類型的不同,生活方式的不同,而選擇合適的劑型來服用。
中藥劑型不但有傳統劑型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湯、飲、膠、茶、糕、錠、線、條、棒、釘、灸、熨、糊等外,還包括了現代劑型如片劑、膠囊劑、顆粒劑、氣霧劑、注射劑、膜劑等。
對于我們尋常人來說,一般在治療內傷疾病的時候,有六種劑型應用最多,分別是湯劑、散劑、丸劑、片劑、膏劑和沖劑。
湯劑、散劑與丸劑前文已經說過,對于服用過湯藥的人來說湯劑自不陌生,湯劑優點是吸收快,療效快,而且便于加減使用,能較全面地照顧到每一個病人或各種病證的特殊性,是中醫臨床最廣泛使用的一種劑型。
散劑是將藥物研碎,成為均勻混合的干燥粉末,有內服與外用兩種。內服散劑末細量少者,可直接沖服,如七厘散;亦有粗末,臨用時加水煮沸取汁服的,如香蘇散。外用散劑一般作外敷、摻散瘡面,或患病部位,如生肌散、金黃散;亦有作點眼、吹喉外用的,如冰硼散。散劑有制作簡便,便于服用攜帶,吸收較快,節省藥材,不易變質等優點。
丸劑是將藥物研成細末,以蜜、水或米糊、面糊、酒、醋、藥汁等作為賦型劑制成的圓形固體劑型。丸劑吸收緩慢,藥力持久,而且體積小,服用、攜帶、貯存都比較方便,也是一種常用的劑型。一般適用于慢性、虛弱性疾病,如歸脾丸、人參養榮丸等;亦有用于急癥,如安宮牛黃丸、蘇合香丸等。臨床常用的丸劑有蜜丸、水丸、糊丸、濃縮丸等數種。
一般來說,丸劑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劑型,因丸劑是提前做好的,適用范圍比較廣。散劑有攜帶方便、節省藥材的特點。湯劑則應用的最多,也是最全面的。
片劑是將中藥加工或提練后與輔料混合,壓制成圓片狀劑型。這樣的劑型方便服用,尤其適用于味道特別怪難以服用的處方。
由于現代中藥濃縮與提煉的技術日臻先進,沖劑的應用范圍逐漸變大,以后會在劑型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最后要說的膏劑則對于一些久病,或者說虛損類的疾病更加合適如秋梨膏等。
回到我們上文最先提到的藿香正氣來,藿香正氣散出自古代名醫方典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其煎煮方法為——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同煎至七分,熱服,如欲出汗,衣被蓋,再煎并服。
這里的用的散劑,和李東垣所言散劑基本相同,治療的是外感急癥(嘔吐、泄瀉等)。而相對于其它劑型,藿香正氣水的作用效果是最迅速的,也應該是療效最好的,就因為這個藥針對的是外感病,這是劑型不同的區別。
另外,有人對藿香正氣水的味道實在難以接受,這個時候丸劑等就能發揮作用了,有時候我們沒法選擇最好的,但能選擇最合適的,你說是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