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開始,中國豬業迎來久違的黃金時期。11元/斤的歷史最高豬價、1000元/頭的仔豬價簡直令養豬人欣喜若狂,到2017年,養豬人已是盆滿缽滿。此刻站在豬價的歷史高點,有些人還沉浸在喜悅之中,但有些人思考過往經驗,已經開始陷入對2017年的憂患。
但這次,他們擔心的并不只是豬周期,而是另一個更加嚴峻的考驗。
那么,2017年到底有什么?先來回顧往昔。
截至目前,中國豬業大致走過這四個階段:
第一階段:1980年以前。稍具規模的豬場都屬于集體或國家,家庭養殖時斷時續,以散養為主。
第二階段:1980-1997年。在這個時間段內,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動,家庭養殖成為主流。部分集體農場與國有農場規模逐漸興起,它們培養了第一代具有規模養殖技能的養豬人。
第三階段:1997-2007年。在這一時期,由于臺灣養豬老板的介入和國有企業改制潮流興起,我國民營規模化豬場如雨后春筍紛紛冒頭,并在行業內站穩腳跟。
第四階段:2007-至今。外行資本與產業資本大勢進軍養豬業,讓養豬業的集約化程度發生迅猛變化。“百萬俱樂部”興起,千萬級巨頭(例如溫氏)也開始出現。
通過回顧這四個階段可以看到,1997年和2007年是中國養豬業兩道至關重要的關卡。那這兩年都發生了什么,還有人記得嗎?
1997年,臺灣暴發口蹄疫,據報道顯示,當年直接撲殺的生豬超過300萬頭,導致臺灣生豬養殖從一千多萬頭銳減一半。眾多臺灣豬老板紛紛另尋出路,其中有一部分人轉戰大陸,他們經驗豐富,技術相對領先,養殖的規模也比較大,帶出來一批規模豬場養殖能手。
2007年豬價“發瘋”,原因是2006年我國暴發大面積豬無名高熱病(后農業部定性為高致病性藍耳病)。這次疫情深刻改變了中國養豬業的格局,無數中小養殖戶黯然退出,從而導致了2007年的瘋狂豬價。與此同時,高盛、武鋼、網易養豬的消息都在這之后發生,溫氏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加速規模化。
轉眼到了2017年,第3個10年又給中國養豬人準備了什么樣的“見面禮”呢?隨著行業發展的多元化、復雜化,顯然,這次也不會僅是疫病這一項挑戰了。
這次新的對手是環保。
疫病固然是塊難啃的骨頭,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,總歸還是有能控制得住的法子。而環保是大勢所趨,非人為可阻擋、可左右;且也并不像疫病,來個十幾天就走了,環保是未來數十年的大勢,不能硬碰硬。
2015年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五大發展理念開始,2016年作為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年,環保成為養殖行業的年度重頭戲,全國大規模的豬場拆遷已成為去年豬業十大事件之首。
在昨天(3月5日)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,再度指明環保重要性,尤其對農業環保型發展提出任務和指標。
由此可以看出,2017年,環保的執行力度還將持續加大,標準也會越來越嚴格。這對于養豬人來說,意味著更多的環保投入,或者連根拔起的拆遷。除此之外,2018年,環保稅開征,每頭豬將納稅2.6元,加上養殖成本提高,平均每頭豬的成本要提高18.6元。再遠的故事我們無法預知,但從現在來看,環保是一場持久戰、強力戰。所以養豬人要好好動動腦子了,尤其是散戶,趁著豬市還是“暖陽一片”,琢磨琢磨萬一“寒冰突襲”的預防措施。
其實從去年開始,環保帶來的行業格局的變更便已經開始——部分散戶消亡,大戶大舉吞并。但是零散養豬場在緩解市場供應不足方面,對穩定生豬價格起到了一定作用,所以小散戶還有一些時間籌謀出路。